导读
对于广大中国企业,正面临数字化之痛,痛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孰对孰错,难下定论。
谈到数字化不提ERP,总是少了点灵魂。谈到ERP,作为中外代表性软件的用友和SAP,不提又显得不够诚意。既然是中外代表性的ERP软件,当然其差异点也最为明显,本文主要对比用友U8,SAP R3在软件上部分功能和业务逻辑上的差异,管中窥豹,看中外企业管理思想异同,从而启发中国企业软件选型的思路。
首先,我想分析的是主数据维护的差异,这是由于主数据的维护规则决定了用友和SAP的本质性区别。在用友的体系结构中,属于业务-财务的松结合,业务可以独立于财务进行操作。
例如,一些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限制只使用了用友的财务和库存管理模块。这意味着企业仅使用软件管理库存数量,库存金额并没有来源,需要在财务系统外部进行核算,总账内需要手工制作凭证。这可能导致业务数据与总账数据不一致。
相比之下,SAP属于业务-财务的紧密结合。业务数据必定会生成财务凭证,例如,仓库中的物料移动一旦过账就会自动生成财务凭证。
这意味着业务的变化与财务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这也决定了SAP中基本信息维护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这种模式也反映了用友系统和SAP的本质差异:用友侧重于后端财务控制,而SAP更注重业务的前端控制。
由于SAP系统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因此在维护每个业务信息的基本档案时必须同时维护相应的财务信息,以确保过账的准确性。
以物料主数据维护为例,用友的维护相对简单,只需维护物料的基本信息,其他信息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自行维护。
然而,在SAP中,维护则更为复杂,需要包括财务、采购、销售、质量、仓储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物料在各个模块中的业务走向。
在用友的概念中,存货档案的维护通常与财务脱钩,不需要维护财务信息,也无需经过财务审核。日常物料移动在未记账之前不会产生金额数据,财务控制会生成凭证。
相比之下,SAP的维护更为复杂,除了必须的财务成本信息外,还需要维护采购、销售、质量、仓储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对整个业务流程至关重要。
如果前端维护出现错误,可能导致整个业务链出现问题,甚至影响财务月结的进行。由于SAP系统本身较为复杂,主数据维护规则也相应复杂。
由此看出,SAP是一种完全的前端控制型软件,强调前端业务控制的规范程度。前端业务的规范程度决定了企业使用SAP的能力。如果前端控制不善,财务账务将会变得混乱。
这种性质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前端业务,具备一定的掌控能力,以确保SAP内的财务账务准确无误。不仅是物料主数据,供应商和客户主数据也需要相应的维护,包括统驭科目信息和信用条件等。
然后来分析成本中心和生产订单之间的差异。在用友系统中,所有工单的开立都要挂靠成本中心,而成本中心是主要的结算单位。
所有发出的物料和费用都需要挂靠成本中心,但并非强制要求挂靠生产订单。生产订单在这里只是辅助的统计项目。对于那些必须挂靠生产订单的物料,需要相关人员检查是否已经挂了订单。
相反,在SAP中,生产订单是成本结算的主要单位,而成本中心则是一个统计指标。当成本中心和生产订单同时存在时,以生产订单的规则为优先。
在SAP的生产订单维护界面,甚至没有相应的成本中心可供选择。只能选择生产线和工作中心,而这两者间接对应着成本中心,这意味着生产订单和成本中心之间存在间接的对应关系。
在用友系统中,可以选择某个成本中心下的所有生产订单,而在SAP中只能选择某些订单归属于哪个工作中心或生产线,从而确定其对应的成本中心。
SAP严格遵循生产模型的基本逻辑。在创建生产订单之前,必须完整创建物料主数据、BOM、工艺路线和作业成本体系(后三者对于估算标准成本至关重要)。
成本核算以订单为最基本单位,即使是成本中心发生的费用也会按照每条生产订单的产量进行分摊。同时,系统会计算每条生产订单的材料实际消耗和报废率,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产生订单结算的成本差异。
用友相对较为宽松,不一定需要工艺路线、BOM和作业成本。即便挂靠到工单的BOM材料也可以灵活调整。对用友而言,生产订单仅仅是与生产业务相关的一个统计项目,无需按照生产订单来结算成本。
实际上,成本核算通常由财务统一控制,在用友系统中,成本核算模拟了订单结算的逻辑,但最终的核算结果可能是在系统外手工完成,然后输入系统进行记账,以更新存货价值。
从这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SAP要求企业对生产制造业务进行深入、全面、精细化的管理,包括BOM、工艺路线和作业成本等方面需要专业人员和管理部门进行维护和管控。
这也意味着只有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制造企业才能实施这样的管理方法。财务成本与生产制造业务的紧密结合决定了财务成本必须对制造业务有深入的理解和控制力,否则财务成本将成为垃圾数据的集中地,对财务工作造成较大压力。
相比之下,用友系统相对简单,灵活性较高。财务成本和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体现了相互职责的明确性。制造业务中的薄弱环节无法直接反馈到财务成本上,从而减轻了财务工作的压力。
在用友和SAP之间,存货核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SAP中,我注意到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其采用了标准价和移动平均价并行的管理模式。
在SAP中,对于产成品,采用标准价管理。在新建物料主数据时,系统要求按照BOM和工艺路线估算一个标准价或标准成本。在日常发货和接收过程中,系统以标准价入账。
在月结时,根据生产订单结算成本,计算一个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该差异在库存和消耗之间分摊,此时为实际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原材料,SAP使用移动平均价管理。每次新的采购入库下达后,主数据内的价格会更新。
这种逻辑与用友相似,可以理解为SAP在每做一笔单据时进行用友式的记账,因此价格变动是连续的。这样的特性导致SAP需要维护每个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控制模式。
与之相比,在用友中,一般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移动平均价或者全月平均价。存货价值只在月底手工记账后才会出现,平时的物料移动并不产生凭证,因此存货价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用友的控制特性相对较松,不需要为每个物料维护一个价格控制模式,而是在仓库信息中维护。相同仓库采用相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一个仓库中同一物料号只有一个价格,这极大减少了财务的维护工作。然而,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物料在仓库之间调拨可能会导致价格上的差异。
此外,SAP弱化了仓库(库位)的作用,因为所有属性都由每个物料的主数据决定。仓库在存货计价方面并不起作用,只是类似于一个物料分类的存在。在SAP中,不同工厂的价格体系可能不同,而同一工厂下,不管在哪个库位,同一物料号只有一个价格。在不同工厂下,受物料移动的履历不同,价格可能会有差异。
然后是报表和期间概念的差异,SAP让终端用户最头疼的莫过于报表问题,而该问题的最大的特点在于SAP并无用友一样严格的期间概念,尤其是财务报表上除了FAGLL03的余额表,类似于用友的多栏账、明细账不但没有而且即便开发也少有能开发出具有期初和期末余额这种形式的报表。
从SAP的内部报表形式来看更贴近原始的数据库查询,而用友的每个模块中报表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SQL查询,其复杂程度可以和该模块的一个功能相媲美。
由于SAP一大特色就是只实施功能和业务流,报表需要另外开发,导致开发不到位则用户使用困难,尤其是对报表需求比较高的财务而言。因此也有一种说法,SAP的使用友好程度和报表开发的能力密切相关。
另外SAP即便有快捷的QUERY自定义报表,但无法获得像用友一样的有类似出入库汇总表,这样随着筛选条件变化而汇总方式变化的动态汇总表。
SAP的自带报表基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开发的报表,视开发者的能力而言,但尚未见过有开发出类似用友余额表的情形。
根据从业者的阐述,SAP在中国企业应用最大的绊脚石,也是没有定制的财务报表系统。但也不是一无是处,SAP报表的最大好处是便捷的二次开发能力,对于供产销的业务部门而言反而比较有优势,另外在报表查询上有着用友不可比拟的灵活性。
由于SAP缺乏期间的概念也让财务人员在应用时大为头疼,如果想在本月看某个费用的累计发生额,那么在用友只要查询明细账最后的余额即可,但是在SAP可能要筛选整个年度的数据。
最后说说,SAP和用友的对比结论,SAP对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首先,SAP的业务结构相比用友更为严谨,虽然前期实施时可以进行灵活配置,但一旦流程配置完成,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运行。违背流程可能会对后期的财务报表和月结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影响整个公司的业务正常进行。
这也意味着采用SAP的企业需要持续改善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将管理的侧重点前移,控制前端的每一个关键业务节点,包括一些国内企业经常忽视的方面,例如主数据的维护和BOM维护等日常性基本工作。
管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重视每一个环节。通过源头解决管理问题,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流程的稳定性,财务数据必须真实反映业务实际和管理实际,不论是好是坏,这是SAP倡导的核心概念,也是国外管理中最为务实的理念。
与SAP相比,用友的软件架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其定制化的报表模块主要为国内用户开发。虽然用友也朝着国际化软件的方向发展,但其基本架构更适应国内企业的一些特征。
例如,在前端业务管理方面,用友相对缺乏重视或控制力不强,而对后端财务却存在各种账务调整的需求。这导致了软件刻意让业务和实际保持一定程度的脱离,以适应这种管理需求,也反映了国内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然而,对于财务而言,在用友上只需调整一笔总账,相比在SAP上不断调整业务进而调整财务数据更为简便、迅速,且风险较小。尽管如此,这种管理理念也可能使得应用用友的企业在推进管理方面缺乏动力。